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经记者蔡木子从深圳发

深圳律师潘翔偶然查阅资料发现,自己大学时发表的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只要付费,谁都可以下载。 此后,潘翔以侵犯版权为由,向法庭起诉了中国知网和相关机构。

最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的调查显示,与潘翔一样,论文“被收录”的不知道作者数量非常多,很多人没有得到任何报酬。

中国知网法务部徐女士昨天( 12月13日)表示:“我刚接到法院的通知,现在也需要确认情况,我认为其中有误解。 ”。

是侵权还是误解?

记者在中国知网上调查发现,潘翔的《关于签订中外合资经营公司合同》的复印件被收录在收录网站中,下载频率为23次。

潘翔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说:“这篇文章发表在1992年第三期的《法学评论》杂志上。 但中国知网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公开出售论文牟利,严重侵犯了自己的版权”。 为此,潘翔向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告发了中国知网及其上级清华大学等共计5个机构。 潘翔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20万元的损失。

据悉,中国知网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创立于1999年6月,是全国收录学术文献最多的平台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知网收录了上千篇文献,年下载量达30亿次,日更新文献数达5万篇。

中国知网法务部徐女士昨日证实,她已被《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起诉。 徐先生说:“因为刚接到法院的通知,所以现在有必要确认情况。 我觉得其中有误解。 中国知网解决公开发行的版权问题,通常与相关期刊签订书面授权公告。 而且,中国知网也以版税的11%支付给期刊后,期刊将根据篇幅和篇幅支付给作者。 ”。

对此,《法学评论》的主办方、武汉大学教授赵钢表示,上述文案只是中国知网的一面之辞。 赵钢说:“1992年的事件已经很久了,有必要重新审视与中国知网的合同。 目前,杂志正在与中国知网进行全面的协商。 ”但是,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协议书副本时,赵钢没有回答。

潘翔说,没有从中国知网收到过任何报酬。

“国家需要加强制度诱惑”

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在中国知网这样的电子学术杂志平台上,主要收集两种文献,一种是硕博士论文, 二是学术杂志公开发行的复印件。 关于前者,中国知网通常与大学签订协定,大学关于与学生签订授权协定的后者,中国知网与各杂志社协商,杂志只需要在封面上张贴“全文被知网收录”的告示,就可以完成与作者之间的授权。

“被指侵犯着作权 深圳律师状告中国知网”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说:“在电子学术杂志产业链上,招聘人员付费过高,作者收入太少,大部分利润都来源于中间环节的杂志社、学校、知网这样的平台。”

实际上,近年来,不断有作者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学术杂志平台提起诉讼。 虽然赢得诉讼的人不少,也得到了赔偿,但电子学术杂志产业的优势分配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陶鑫良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说:“我们不能否定网络数字出版给整个出版业带来的推动作用。 那是因为它会大大增加传播的外延。 但是,要想更好地快速发展这个产业,国家需要加强制度诱惑,形成领域合理惯性,促进产业链中各方面收益的合理化,保障作者的报酬权。 ”

要转载的话,请联系“每日经济信息”报社。 未经《每日经济信息》报社授权,严禁转载和镜像,违者必须追究。

联系电话号码: 021-60900099转688

每次预约的电话号码

北京: 010-58528501上海: 021

标题:“被指侵犯着作权 深圳律师状告中国知网”

地址:http://www.cssjsxh.com/cjbtzx/9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