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8字,读完约4分钟

红红的西红柿,捏得很硬,吃起来不熟。 黄瓜上长着绿油油的刺,“身板”笔直,山顶上长着小黄花……这些迷人的、但有些“异常”的蔬菜,在各地的蔬菜柜台并不少见。

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连日调查发现,这些蔬菜大多还未成熟就涂上“催熟剂”提前上市,进入老百姓的餐桌。 令人担心的是,催熟剂是否可以自由采用,是否有害,相关部门无法做出确切的说法。

“在谁家不用呢? 几乎百分之百地使用! ”

最近,在合肥市芙蓉路菜市场随机采访数字客户时,发现包括西红柿、黄瓜在内的许多蔬菜看起来很成熟,但尝起来却变了味,看起来不自然成熟。

在安徽省最大的“菜篮子”合肥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接受采访的多家蔬菜经销商坦言,为了尽早上市增加利润,不少蔬菜农户在蔬菜不成熟时,采用了“乙烯利”植物生长调节剂,加速蔬菜成熟。

黄瓜据“一涂”就变粗的山东寿光王姓菜农说,他家的黄瓜地里用的是“绿直灵”(另一种催熟剂),从幼苗的时候开始打,一次打五六次黄瓜。

据安徽省菜农马大爷称,采用的是植物“激素”。 通常,瓜子会长得很直,据说顶花颜色鲜艳,不易脱落,刺很长,很刺手。 正常成熟的黄瓜,顶花枯萎,自然脱落,形状弯曲,头也不大。

长时间买卖蔬菜的曹司告诉记者,现在蔬菜农户一般使用“催熟剂”,很少有人能等到九成熟再摘下来卖。 “批发市场上有很多从外地来的催熟番茄。 比我们当地普通卖的西红柿漂亮,受欢迎,价格也有点贵。 ”

据了解,在山东、安徽等农业资本市场,大部分门店销售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店主们普遍反映出销路良好。 一位店主说:“谁的塑料大棚不用这个? 几乎百分之百地在用! ”

五块钱赚三千块

“催熟剂”为什么要大行其道? 业内人士表示,采用催熟技术是蔬菜贮藏、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但不规范采用是诸多优势的原动力。

据菜农说,“催熟蔬菜”可以早点上市,可以赚钱。 来自上海的孙姓菜农介绍说,番茄通常是越冬作物,采用催熟剂的目的是提前上市,获得价格特性。 今年的市场行情比较好,按亩产3000斤计算,一亩催熟西红柿多赚3000元左右。

使用“催熟剂”可以增加产量。 江苏一位黄姓蔬菜农户对记者说,即使不使用“催熟剂”,普通长黄瓜的亩产也就5000斤左右,达到8000斤。 人的技术好的话亩产更高。

外观漂亮,卖得快也是理由之一。 这个蔬菜农说,用“催熟剂”的黄瓜,甜瓜颜色柔和,比较好卖,大家都喜欢买。 另外,保存期长,在蔬菜柜台不用药的2、3天后会变软,不好卖,但用药的人至少还会剩下5、6天。 甜瓜经销商和超市都很欢迎。 ”

“这个药剂很便宜。 今年一亩西红柿产量约3000斤,能卖5000多块。 药剂的价格也在5元左右。 ”一位蔬菜农户说。

催熟剂由谁监控?

下一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蔡建伟认为,在国家标准内合理采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可行的,但如果过量、超标,蔬菜“催熟剂”含量超标,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据安徽省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朱世东介绍,目前采用乙烯利的蔬果多如西瓜。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西瓜采用乙烯利,从检测来看为“无标”,其安全性也不清楚。

记者采访称,蔬菜农户很难监测“催熟剂”的用量。 “使用多少这种‘催熟剂’取决于经验。 我们也不太清楚是否有毒,具体谁也不管理。”一位地方的蔬菜农家说,如果有“催熟剂”,想什么时候变红,什么时候变红。 想快点熟化的话加大浓度,想延迟几天熟化的话降低浓度。

一些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无公害蔬菜检测体系中没有“催熟剂”的相关检测指标,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 这是因为无法评价植物激素的过量采用。 这确实是盲点。 (据本公司介绍)。

标题:“家家都用催熟剂 蔬菜“一抹”就熟”

地址:http://www.cssjsxh.com/cjbtzx/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