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90字,读完约2分钟

经记者李亚蝉出生于广州

在广州街角的水果零售店,木瓜、榴莲、奇异果等,“披”了泰国、新西兰等国外标签的“洋水果”被普遍出售,其价格比普通水果贵好几倍。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洋果”大多实际上是被商家接受“土转洋”手术的。

“这方面的规范确实很难。 》广东水果领域协会秘书长陈新昨天( 5月17日)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由于国内部分客户购买水果时“崇洋”心理强烈,确实存在水果经销商假冒产地和企业品牌的情况,但稍高质量的国产水果在形状和口感上, 这是因为无论是客户还是执行者都很难分辨。

据了解,目前广州有不少标榜“进口”的水果,但实际上产地和标签不一致。 一个新西兰的苹果被发现“第二产地”是美国,“澳曼”多来自海南,“日本长尾梨”的价签产地是东莞。 用一个小标签把水果的价格翻一番。 据报道,这类标签只是在一些市场上公开大量销售,正是领域的潜规则。

我国对进口水果监管严格,真正的“洋水果”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检疫许可证”和出口国或地区颁发的植物检疫证书。 进口水果的包装盒上必须用中文或英文标明水果名称、产地、包装厂名称或代码。

陈新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在质量和口感上均有许多符合进口水果标准的水果,但价格相差甚远。 从领域的角度分析,国内顾客对“洋水果”的喜好也与国内水果企业品牌少有关。

虽然喜欢“洋果”,但实际上很多国内顾客对水果企业品牌的认识不高,但对产地更敏感,呼吁塑造本土水果企业品牌的呼声已经有了。

但是,在国内水果领域,至今我国水果生产粗放,产业化程度低,几乎没有强势的水果企业品牌,市场习性是将水果按地区作为整体来看待。

陈新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目前市面上国产水果假冒“洋水果”的现象,需要产业整体逐步升级,从“大国产”变为“规范国产”,最终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培育自己的企业品牌 “到了紧要关头,欺骗顾客的行为可能也没有那么多了。 ”

标题:“披上“洋马甲”水果身价倍增”

地址:http://www.cssjsxh.com/cjbtzx/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