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2字,读完约8分钟

经过记者李泽民从北京出发

 

小小的绿色有机认证标志,可以收集成千上万的普通蔬菜“疼爱”。 客户愿意为有机产品付高价。

 

但是,追求食品安全的客户在购买这样的产品时,大多不是为了健康而花钱,而是为了“认证”而存钱。

“经纪人”咨询企业

 

11月16日晚,山东省某咨询企业孙姓负责人在电话中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报告了有机产品认证的价码2万元。

几天前,记者作为某蔬菜种植基地的业主,联系了他,为了在北京超市卖个好价钱,要求对杂粮和蔬果进行有机认证。

针对这样的要求,孙姓负责人一口答应下来,表示自己的企业将以比较合理的市场价格最快地进行有机认证。 从现场鉴定到有机转换认证的获得时间不会超过1月,所有的认证环节都由包括用于检测的实验室在内的咨询企业承担。

据其介绍,咨询企业派人到记者所说的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考察,费用由记者承担,考察时间一天足够。 说是“考察”,实际上是在地里“只看一眼”,把产品送到咨询企业指定的实验室,由实验室出具有机检测报告。

记者表示,自己的产品全部采用大量农药,担心检测最终不会“有机”。 孙先生的负责人说,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届时将对检查结果进行“修饰”。

报告出来后,咨询企业联系相关的认证企业,进行正式认证。 孙姓负责人特别强调,该认证企业是正规的,在国家注册。

2万元的认证费用交给咨询企业,扣除相应的有机咨询费用后,需要将剩下的资金交给认证企业。

等上个月,认证企业颁发了有黄色标记的有机转换认证证书,从此以后,普通产品就可以作为有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两年转换期结束后,可以正式取得绿色标志的有机认证证书。 孙先生说:“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和有机转换证明书没有太大的差别。 ”。

按照正常的有机认证流程,首先经过文件审查,由公司将申报材料交给认证中心进行审查,认证中心制定检查计划,派遣合格的检测人员对土壤、产品进行采样,然后由检测人员制作检查报告

但据孙子介绍,该咨询企业完全“承担”了大部分认证工作,指定熟人,制作虚假资料新闻交给关系良好的认证中心,最终“孵化”了有机证书。

通过各大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大量的“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报告的认证价格,几乎都在2万元左右,认证时间在1~3个月之间。

山东省一家蔬菜企业的总经理向媒体表示,企业许多蔬菜品种通过有机认证后,很多认证机构打来电话,表示只要交钱,一个月内就可以对所有菜肴进行有机认证。

超市的贴标机

 

事实上,进行有机认证的不仅仅是咨询企业。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访问多家超市,将普通商品穿上“有机”大衣很容易。

据了解,在一家有机超市连锁中,一个身材矮小、外观不太好的土豆每斤售价11元。 另一方面,店内的有机小白菜每斤9元,价格比普通蔬菜贵几倍。 据其他媒体调查,市场上的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有机杂粮每箱268元。

这些“吐舌头”价格的商品,真的是有机食品吗? 这家超市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超市内的一些有机蔬菜一般是从农产品中心批发的。 一边指着架子上放置的为数不多的“有机蔬菜”,一边批发后在超市贴上有机标签进行销售。

她说,销售的秘诀是每天不同品种的蔬菜批发数量少,给顾客一种“量少”、产品“尊贵”的幻想,有时会在超市有意断货。

记者在现场观察后发现,顾客询问了这么高的价格,店员以“有机”为卖点,产品顺利销售。 而且,虽然有些商品的包装上没有有机认证标签,但是在超市的价签上,这些商品被纳入了有机商品的序列。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品被标注为“无化学农药、无化学添加剂、无人工色素、无转基因成分”等,并贴有有机认证标签,但没有认证单位。

根据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比较有效期只有一年,但市场上销售的有机产品很少显示比较有效期。

客户盲从

 

调查显示,客户对什么是有机产品没有清晰的认识,一般认为他们吃的是无污染、更安全的食品。

但实际上,由于这种认识不足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客户在选择有机产品时显得“饥饿”。

根据规定,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采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考虑到一些物质在土地上残留相当长的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

不熟悉的客户经常将有机食品与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混淆。 实际上,有机食品在数量上受到严格控制,要求划定区域、决定产量,生产其他食品并不严格。

无公害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取得认证证书,允许采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未加工或初加工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法生产,经专业机构认定,允许采用绿色食品标记商标的无污染食品。 具体而言,无公害可采用低毒性化肥和农药,但农药残留量不超标; 绿色产品的aa等级不得采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有机认证 一桩“生意”?”

有机蔬菜绝对禁止采用农药、化肥、激素、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 由于栽培条件恶劣,当然“不适合身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客户混淆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概念,让一点点商家钻空子,无论是否采用农药,其产品都接近“有机”。

一位农业部门的官员指出,在土地上三年没有喷洒农药,没有添加除草剂,也没有发现对周围有害的细菌等,有机产品的环境非常难以发现。

目前市场上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是大米、茶叶、杂粮、水果等初级农产品,但深加工产品因存在技术、保鲜、防腐剂、添加剂的采用问题而相对较少。

在某有机认证qq组,杂粮容易通过有机认证,但蔬菜有机认证有困难。 因为现在的蔬菜很少不使用农药。

基于“物以稀为贵”的心理,由于客户缺乏认识,有机认证难免会变得浑浑噩噩,以“有机”为名的产品充斥市场。

谁应该负责?

 

11月2日,国家甄别监察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从2004年的36家减少到目前的23家。

当天,认监委通报安徽省郎溪县上海云岭工贸企业白云山茶厂生产的“白茅岭”有机绿茶和浙江蜜蜂乐园蜂业有限企业生产的“蜂乐园”有机荆条蜂蜜不合格,产品中农药(联苯或抗生素)甲硝唑)超标残留

监管委员会负责人表示,监管委员会对有机产品的认证大体上坚持“严格标准、严格准入、严格监管、严格取缔”。 其次,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认可机构、认证人员管理机构要与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进行比较,开展“网上检测”。

但近日,认识督导委员会工作人员对外表示,我国有机产品监管体系不完善,仅靠认识督导委员会不容易全面覆盖有机产品整体监管。

我国对有机食品的监管存在交叉或空档案等现象,如农业部门管理生产,工商部门管理流通,卫生部门管理餐桌。 这样的“多龙治水”没有带来有机食品认证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认证机构认证有机公司,但生存取决于这些公司支付的认证费用。 “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机构本来就不自然。” 虽然国家于2005年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但政府部门对有机蔬菜的生产、销售和认证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仍然“不足”,“仅靠领域自律并不容易”。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目前的首要问题之一是有机认证领域没有权威的领域协会,缺乏自律的可能性。

中国-欧盟世界贸易项目“中国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质量方面处于低端或财务压力下的有机农场,存在着因不规则的有机操作而影响中国有机产业整体公共信服力的风险。”

报告建议加强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有机农场的监督管理审查,扩大对有机食品产品常规农药残留的检测面。 应在有机农场首次认证申请中及延期审查中进行,应结合零售货架上成品的现场抽查进行。

11月16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突击检查培训会议,计划在12月底前对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进行检查。

这会给有机认证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吗?

转载时请联系“每日经济信息”报社。 未经《每日经济信息》报社授权,严禁转载和镜像,违者必须追究。

版权合作与网站合作电话: 021-60900099转688

网络用户热线: 4008890008

北京: 010-58528501上海: 021-61283003深圳: 0755-8359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无锡: 15152247316广州: 020-89660257

标题:“有机认证 一桩“生意”?”

地址:http://www.cssjsxh.com/cjbtzx/7807.html